哪个大班音乐律动比较适合上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5-04-21 13:12 作者:游氏手游网

一、哪个大班音乐律动比较适合上公开课

公开课:大班音乐律动《江南》

活动目标:

1、 根据音乐旋律做出身体动作,摆出各种荷叶的造型。

2、 在集体游戏中体验鱼戏莲叶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体验鱼戏莲叶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古诗《江南》

物质准备:音乐、代表不同鱼儿的圆点

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二、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 山狗与臭鼬 讲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情节,有没有详案?中间音乐的名称是什么?

音乐是 山妖的大殿

三、如何提高大班幼儿的音乐素质专题小结

一、通过节奏训练,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音乐家舒曼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气、不同的音乐形象都需要特定的节奏形态表达,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是让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第一道大门。

(一)利用语言进行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的节奏。因此,从小就让幼儿利用语言来学习节奏,不仅使幼儿容易掌握,而且富有生命力。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出:一只小鸡在草地上唱歌“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一只小羊走过来,对他说:“咩—咩—咩—,你—好—!”“叽叽 叽叽 叽叽 叽叽,你好 你好!”请幼儿模仿小羊、小鸡的叫声分别向它们问好,并引导幼儿说出谁说话的速度快,谁说话的速度慢。利用歆律优美、节奏感强的儿歌进行节奏训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儿歌《小金鱼》我是小金鱼,长在池塘里,游过来游过去,玩得真得意。

(二)利用动作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要使幼儿能准确地感知音乐作品及表达的情感,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还要充分调动运动觉去感知音乐作品。因此,我们要结合幼儿熟悉的、模仿性强的、感兴趣的动作进行有意识地节奏训练。如在模仿动作《怎样走》时,先让幼儿完整地听一遍音乐,然后引导幼儿说出第一段表现的是老爷爷缓慢沉重的脚步声,第二段表现的是小朋友轻松欢快的脚步声,第三步表现的是解放军叔叔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幼儿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模仿音乐中三个形象的动作,进一步进行情感体验。

二、通过音高训练,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框架,那么音高就是音乐的具体内容。音高比较抽象,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方法,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施教。首先,教师利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清早起来,大公鸡高声地叫着:“咯咯咯— — 咯咯咯— — ,叫小朋友早早起。”老黄牛听见了,表场大公鸡:“哞—蛑—,大公鸡真勤快!”教师和幼儿一起学公鸡、黄牛的叫声,感知声音有高有低,大公鸡的声音是高的,老黄牛的声音是低的。其次,利用幼儿熟悉的进行曲或乐曲进行音高训练,如:教师弹奏《运动员进行曲》,分别在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弹奏乐句,请小朋友随音乐有节奏地拍手,当听到高音区旋律时,双手上举在头顶拍手;当听到中音区旋律时,双手在胸前拍手;当听到低音区旋律时,双手向下在腿部拍手。如此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幼儿听辨不同音高的能力及变换拍手方位的反应能力。再次,可利用《跳台阶》的游戏,检验幼儿对不同音高的分辨能力。在幼儿园的台阶开始分别写上1、2、3、4、5、6、7、1,让幼儿记住每个音的音高,然后教师边唱边随意弹奏3、5、6等音,让幼儿根据音高跳台阶,提醒幼儿3与4、7与1之间距离短,最后教师不唱只弹音阶,请幼儿边唱边跳台阶。

三、通过音色训练,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一)利用打击乐器,提高幼儿音色辨别能力

在利用打击乐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各种乐器,如:铃鼓、碰钟、木鱼、三角铁等,让幼儿看一看,敲一敲,感受、熟悉其音色,记住它们的名称,然后教师在幕布后面或放在身体后面敲2— —3种幼儿熟悉的打击乐器,请幼儿听辨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音色训练

日常生活中各种具有“音乐性”的各种声音,加动物的叫声、风雨声、海浪声、钟声、火车声、各种人物说话声、都是对幼儿进行音色训练的极好教材。另外,利用日常生活中幼儿百玩不厌的杯子、瓶子、木棒、铁盒等,敲击它们发出的和各种声音,以及各种人物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也是对幼儿进行音色训练的好方法。

四、通过力度训练,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凶猛的狮吼,有轻脆的鸟叫,有轻柔起舞的小鸟、蝴蝶,有搏翅飞翔的雄鹰,有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有惊涛裂岸的轰鸣声,有狂风的呼啸声,有柔风的悦耳声… …所有这一些不同的声音,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对幼儿进行力度训练。如:通过生活或磁带中的这些声音,让幼儿充分感知并模仿,体验应如何动作、发声才能表现不同的力度。又如在歌曲《雨点》的教学中,教师让幼儿充分感知大雨点、小雨点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来唱这道歌曲,大雨点用大声来唱,小雨点用小声来唱,并启发幼儿说出力度不同在歌曲中所表现的不同音乐效果。

四、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一、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如,《梁祝》是我国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其中的《化蝶》片段优美舒缓、回味无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PPT演示,让幼儿感受蝴蝶翩翩起舞的情境,并通过模仿蝴蝶飞的动作感受乐曲优美的意境,在动静交替中达到欣赏的目标;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两只蝴蝶相知相伴、相亲相爱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同样以《梁祝》为例,我们一般选择《化蝶》片段,而很少选择《抗婚》片段,主要原因即在于“抗婚”所表达的奋争、无奈、悲愤交加的情绪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难以理解和感受的。 二、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更应该重视幼儿健康丰富的情感的培养。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渔舟唱晚》中,在幼儿首次欣赏时,由教师独奏古筝曲《渔舟唱晚》,让幼儿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筝曲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铿锵有力的特点。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关注幼儿动作表现的过程。如果说“听”能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让幼儿模仿狮王威武出行和仰天吼叫的情景,幼儿会产生莫大的兴趣;在欣赏中国民乐《金蛇狂舞》时,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模仿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循环体结构,幼儿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龙舟竞渡的情形,对乐曲的感受更为深刻。 关注幼儿想像表达的过程。音乐的想像空间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绝对不是仅限于作品本身的内涵,而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过程。教师更应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和想像空间,引发幼儿想像的迸发,从而将幼儿带入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在小班音乐欣赏《小老鼠和泡泡糖》中,乐曲的原意是表现小老鼠偷吃泡泡糖时脚被粘住,在逃跑过程中被泡泡糖的弹性反弹回原处的情景。但在欣赏过程中,有的幼儿说:“是小老鼠在滑滑梯呢!”有的幼儿说:“是小老鼠在溜冰呢!”……幼儿的想像脱离了作品的本身,却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幼儿模仿小老鼠快乐地滑滑梯或溜冰的动作,使整个活动在幼儿自己的创作中达到了高潮,幼儿也体验到了想像和创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以情境的创设为主线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幼儿的欣赏习惯和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在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世界名曲《梦幻曲》时,教师选用了童话《梨子小提琴》来进行配乐朗诵,优美的语言将孩子们带进柔美抒情的梦幻世界,从而激发出幼儿内心世界的感受。有的幼儿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小松鼠,好像要跟着音乐一起进入梦乡了。”有的幼儿说:“我感觉到月光洒到了我身上,感觉特别舒服。”……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不尽相同,语言的美与音乐的美巧妙结合起来,触发了幼儿内心深处纯真的感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光线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能增加音乐的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能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在欣赏音乐《挪威舞曲》时,在乐曲开始部分用暗一点的光线表现森林的神秘,在中间部分增加亮度表现精灵舞蹈的欢乐场景,在乐曲的结束部分将光线逐渐变暗,营造小精灵渐渐远去、森林恢复平静的场景。在光线的辅助作用下,幼儿在模仿小精灵舞蹈时自然欢欣雀跃,在表现小精灵远去时又自觉调整动作,用轻柔的动作代替刚才欢快的舞蹈。 图画创设情境。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适当地运用图画、图谱等视觉的参与对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大有裨益。在欣赏民乐《平湖秋月》时,教师将活动室内布置成一个以国画为主题的场景,画面上或一人举杯邀月,或二人相对而弈,月下竹影婆娑,花间虫鸟成趣,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伴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自由地展开想像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他们的动作也都似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般洒脱、写意起来。 桌椅创设情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桌一椅也关情,幼儿桌椅的摆放也是一种情境的营造。如,幼儿欣赏《叫卖小调》时,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设置成集市的一角,教师带领幼儿站在小街两旁模仿小贩叫卖的声音,幼儿很快找到了感觉,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片叫卖声。在桌椅变化的集市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创造着、评价着、成长着,平凡无奇的桌椅创设的情境产生了生动的教学效果。 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手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