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长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5-03-24 19:47 作者:游氏手游网

一、委员长是什么意思?

委员长是政党或政府高阶官职名称,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的党政组织中皆有名为“委员长”的职务。

∶委员会中的一员 ∶旧指被指派担任特定工作的人 ∶派人另行委员详细解释.谓委派人员。《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一面委员摘印接署,一面委员提 安老爷 到 淮安 候审。”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冯太守书》

长的字典解释 长(長)á两端的距离:长度。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长短。长空。长短句(词的别名)。长夜(a.漫长的黑夜;b.喻黑暗的日子)。长

二、电视里的蒋委员长是谁?

电视里的蒋委员长是蒋介石,学名将中正,是民国后期的特级上将及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统帅。

三、楚云飞配得上“委员长的高足,阎长官的红人”这句话吗?

配不上,因为楚云飞压根就是一个非常虚假的人物。

楚云飞这个人物其实是《亮剑》小说作者瞄着李云龙设计出来的,从刚出场时他的身份就决定了,楚云飞这个人物太假,不像李云龙还有比较鲜明的原型,楚云飞的原则则相对模糊很多,只因为几句台词和王耀武、胡琏等人沾了一点边。

楚云飞可以算《亮剑》里的BUG,一个意思是说他本身很强,另一个意思是说,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一、晋绥军的悲催历史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日本投降仪式在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代表中国签字的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的徐永昌上将,站在他身后陪同他签字的是后来担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的商震上将。

徐永昌和商震两位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渊源,他们都曾是晋绥军系统、阎锡山手下的大将。

为什么晋绥军的将领代表中国出席这么隆重的仪式?为什么不是中央军黄埔嫡系将领去?

中原大战晋绥军失败后,阎锡山隐退,晋绥军整编为四个军,四个军长分别为商震、徐永昌、杨爱源和傅作义。

这四位军长中,商震在1931年负气率部脱离晋绥军系统投靠张学良,之后进入中央军系统,成为一位军政和外交上的多面手将领。

徐永昌在阎老西隐退后实际负责掌控山西,等到阎老西回来后他痛快交出兵权和权柄,之后也加入中央军系统,抗战中担任军令部部长,和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一起合称为“国军四大巨头”。

傅作义则是在抗战中被老蒋从晋绥军分化出去,成为一个军事小集团并逐渐成长起来。

看见了吗,晋绥军当年四大名将到最后留在阎锡山身边的只有杨爱源一人,他也成为晋绥军的二号人物。

二、阎老西的用人原则

因为商震、徐永昌和傅作义等麾下名将的出走,再加上冯玉祥西北军将领们的众叛亲离,惨痛的教训导致阎锡山在用人原则上近乎于偏执甚至残酷。

阎锡山对部下的要求很简单,忠于阎锡山大于忠于山西,忠于山西大于忠于国家。

为了笼络控制部下,阎锡山不仅组织各种军官小团体进行洗脑,甚至还要求军官发毒誓永不背叛他,弄得晋绥军比黑帮还黑帮。

比如上面提到的晋绥军二号人物杨爱源上将,他表面上是二号人物,实际上在阎锡山面前也是跟奴才一样,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不敢多说话。

有阎老西这样的大领导在,你说,楚云飞作为一个黄埔五期毕业的将领,能成为阎锡山身边的红人吗?

阎锡山自己手下的四大名将尚且被老蒋挖走了一大半,他敢把一个五千人的精锐部队交给一个黄埔五期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黄埔生的等级

赵刚说楚云飞是“委员长的高足”,这句话有点儿客套的意思。

黄埔军校在大陆期间一共招收了二十三期学员,虽然都是一个学校出来的,但在现实中除了毕业年限不同之外,还是有一个特殊的等级划分的。

一般来说,二十三期黄埔生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黄埔七期到二十三期,他们不仅毕业晚升职慢,由于人数多职务低,绝大部分人甚至都不能算“黄埔嫡系将领”。

第三等级是黄埔前六期毕业生,虽然分为六期,但其入校时间相隔并不远,第一期1924年入学,第六期是1927年入学,一般意义上的“黄埔生”主要是指前六期毕业生。

第二等级是黄埔前四期毕业生,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毕业生里不仅名将辈出,而且由于前四期学生入校和学习时都能见到蒋校长,可以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毕业后也比较受重视。第五期和第六期在入校时老蒋已经开始当北伐军总司令,不怎么管学校了,他们学习时是极少能见到蒋校长的。

第一等级则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他们不仅是备受重视的首期学生,同时因为蒋校长当时也很重视这批学生,长期在军校办公,校长和几百名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近,蒋校长甚至还经常找学生单独谈话,这种待遇在其他黄埔生中是很少有的。

按《亮剑》所说,楚云飞是黄埔五期毕业生,应该是1926年11月入校,1927年8月份毕业的,他们这一期学生和第一期毕业只差三年,和第二期差两年,和第三期差一年半,和第四期只差十个月。

因为受重视不同,而且也没赶上北伐战争第一阶段的大扩军,导致第五期毕业生里的名将不论是数量还是名气都比前四期相差太多。在抗战时期,蒋校长知不知道黄埔第五期出来个楚团长都是问题。

如果楚云飞毕业后发展给力,能成为蒋校长的“高足”,那他肯定会留在中央军效力,不会被老蒋扔到晋绥军里去,即使楚云飞是山西人。

只有一种可能,楚云飞或者在中央军系统里犯下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者是由于人缘太差实在混不下去了,不然的话,他都不可能放着好好的中央军嫡系部队不当,跑到小肚鸡肠同时又被大将出走吓怕了的阎老西手下当差。

也就是说,楚云飞如果是蒋校长的高足,就不可能是阎长官的红人,反之亦然。

四、358团是个假团

《亮剑》里经常提楚云飞358团是一个加强团,拥有五千人马,还有炮营,牛哄哄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晋绥军富得流油,五千人马才给一个团的番号。

实际上,晋绥军在抗战时期应该是穷得要死,山西虽然比较富裕,但富饶的盆地和大城市都被日军给占了,其他地方中央军有控制区,八路军也有控制区,晋绥军只能在晋西一带苟延残喘(三个鸡蛋上跳舞)

晋绥军的兵源本来就很少,抗日决死队集体参加了八路军,傅作义又被老蒋给分化走了,结果就是晋绥军番号都没变,兵员和装备严重缺乏,很多部队都只是个骨头架子而已,有人戏谑说:“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

在这种情况下,楚云飞358团五千人马在抗战时的晋绥军里至少应该是两个师的配置,楚云飞要是真有这么多人和这么好的装备,阎老西给他一个军长都不过分。

综合起来看,楚云飞这个人物从刚出场就是假的,和李云龙在历史上有相应的原型不同,楚云飞压根没有任何原型可言,他就是小说作者为李云龙量身打造的一个飙戏角色而已。

四、蒋委员长的五虎上将是谁?有没有详细的简历?

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详细的就不能叫简历了……  刘峙:  1933年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总司令,战无不胜,高居五虎上将之首,名声一时无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在平汉路战役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讥笑为长腿将军。1939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945年2月,调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1946年1月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在定陶战役失败去职,徐蚌会战前重新启用出任徐州"剿总"司令,布阵失误,遭到惨败。亡命印尼教书为生,1953年去台湾。翌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后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71年病死于台湾,著有《我的回忆》等。  顾祝同:  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一级陆军上将。江苏涟水人。在蒋介石早年的得力干将"五虎将"中,顾祝同是唯一到台湾后晋升一级上将的,足见其在国民党军界的地位。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19年毕业后先任长江上游总部第四旅连长。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参谋。1924年黄埔军校初创时任中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次年东征中任教导第2团营长、第2团团副,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参谋长、副师长。1926年北伐中任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次年9月任第九军军长。1930年2月蒋阎冯中原大战时,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次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年底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司令。1935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后,兼任西安行营主任。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江苏省政府主席。1941年1月,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在安徽泾县策划指挥了皖南事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徐州绥靖主任等职。1946年任陆军总司令。1948年任国防部参谋总长。1949年4月,重任陆军总司令,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1950年3月去台湾,曾兼台湾“国防部”代部长。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卒于台湾。  蒋鼎文:  蒋鼎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0 岁时入私塾读书,15 岁时进入县立中学就读。1911 年秋,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 岁的蒋鼎文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杭州学生军。1912年,他转入绍兴大通陆军中学堂,旋入浙江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被分派到浙江督军公署守备队见习,后升为排长、连长。1917 年,护法战争开始,蒋鼎文前往广州,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行列。1921 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参谋,年仅27 岁。1924年,先后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教导第1团副营长。1925年,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勇敢,升任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5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1军第1师师长,率部攻占直鲁联军后方指挥部所在地蚌埠。1928年参加第二期北伐。7月任第9师师长。后任第2军军长,随蒋介石先后参加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此后,任第4军团总指挥、赣粤闽湘鄂“剿共”军东路总司令等职,率部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第五次“围剿”。其间,参与镇压福建事变。1934年任驻闽绥靖主任。次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西安行营主任和第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所部在豫中会战中未经重大战斗即被日军击败,引咎辞职。1949年3月去台湾,此后,曾任“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等职。1974年1月2日,病卒于台北。  陈诚:  陈诚 (1898.1.4—1965.3.5),汉族,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外村人。字辞修,乳名德馨,别号石叟,国民党副总裁,军事统帅。陈诚以18军为骨干建立了土木系,从而使他在黄埔系中地位举足轻重。陈诚不但是黄埔系骨干将领,而且处处模仿蒋介石,最终成长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干要强于军事才干,施政台湾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台湾,通过改革为台湾经济的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卫立煌: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五、揭秘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历史与影响

在研究中华民国的历史时,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职务常常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个职位的设立不仅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的产物,更是在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职位。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职位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影响。

国民党与军事委员会的设立

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在其早期的统治中,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军事力量的形成与整合显得相当迫切。因应这一需求,国民党于1925年设立了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目的是为了协调各地方军阀势力,建立统一的国民革命军。可以说,军事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的统一和后续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重要的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委员长这一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蒋介石、阎锡山等诸多重要军事领导人都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其中,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最重要的领袖,他的军事策略与决策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蒋介石:他在担任委员长期间,致力于整合全国的军事力量,并迎接北伐。
  • 阎锡山:作为山西的地方军阀,他的支持对于国民党的许多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 李宗仁: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使得国民党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军事委员会的影响

军事委员会的运作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战略的规划,它还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委员长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作出艰难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可能会对整个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委员长们的联合策略帮助扩大了对日抗战的合作,通过统一指挥与资源整合,国民革命军得以在战场上形成更强的合力。

读者的疑问与解答

在阅读到这里时,或许大家会有一些疑问,比如:这个职位的设立与中国当时的局势有多大关系?委员会的决策如何影响地方军阀的关系?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

首先,委任该职务的决策与整个社会的能源配置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的关系相当复杂,军事委员会的存在帮助强化了中央集权,减少了地方割据现象。其次,委员会的决定往往会影响相关地方的资源分配与政治平衡,因此在理论上,它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最后,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任何一个领导职务的行使,都要考虑到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民众的期待。历史是明灯,为后人提供深刻的启示。

话题扩展

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职务,现实中的军事指挥结构与历史的相似性,仍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例如,现代国家如何平衡军队与政治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政军关系、国家安全战略等同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历史,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军政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仅是当时时代的缩影,更是在更广泛的历史视域中,考量国家治理与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案例。

手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