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进行语言领域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17 22:10 作者:游氏手游网

3-6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语言的模仿和记忆能力都较强,提供优秀的民间语言,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情绪是对客观事情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障碍是个体想达到本身需求时遭到外界的阻碍或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是个体陷于一种挫折情境的情绪状态。言语、语言病理学家认为,这种情绪状态会导致个体的言语和语言问题。反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幼儿民间语言游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这说明幼儿民间游戏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环境,使幼儿跨越了情绪障碍。显然,民间儿歌的作用很大,它活跃了民间游戏的气氛,从而有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地形成。        

二、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随着身体“日长夜大”,口头词语也在积累增加,此时,正是“学说话”的良机。不失时机地利用游戏教孩子念一些文质兼美,饶有情趣的儿歌,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是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其中,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地今天,忽视德育,不能为幼儿良好道德品格、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巩固和提高德育的成果,那么,当今因道德造成的社会问题,决不亚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恶果。在我们中国,加强德育,对培养接班人,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更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民间游戏中地部分儿歌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同样不可低估。

“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这首儿歌摘自于民间语言游戏“摇元宵”之中,游戏由两名幼儿合作完成。而这首儿歌融于此游戏中,不仅教育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而且又教育了幼儿从小懂礼貌,争做文明人(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从中也增添了游戏的情绪。

三、有利于快而好地接受知识

计算教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幼儿多半不感兴趣。我认为,将民间儿歌引入计算教学中,同游戏活动相结合,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可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民间游戏中的儿歌正证实了这一点。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 “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荷花朵朵开)。这首儿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数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又快又好地接受了不少知识。

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好模仿、好表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而民间语言游戏为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的环境尤为突出,幼儿在玩又好似在表演,玩中有演,别有情趣。民间游戏中的儿歌如锦上添花渲染了气氛,好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幼儿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如民间游戏“推小车”中的儿歌:吱吱吱,小车叫,推上小车卖甜糕,谁要?谁要?(我要,我要)娃娃吃得咪咪笑。 做此游戏时,幼儿两人一组,一个扮推车人,一个扮小车,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添入儿歌后,幼儿边推小车边念儿歌,适当分散幼儿注意力,不单单集中于小车,使其推小车格外轻松。在愉快的气氛中“卖甜糕”,加上周围幼儿配合,一唱一和,使此游戏情趣颇足,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游戏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可见,幼儿民间游戏中儿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的确是一把开启幼儿“说话”的“金钥匙”。

民间语言适合于中国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文学作品,能够为树立幼儿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知识体系提供强而有力的力量。但是在幼儿园中并没有充分的运用到。

一、民间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运用次数少。

首先,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来看,语言教学活动占了幼儿园教学的很大比重,根据经验法及观察法得知,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语言教学活动的频率是至少四天一次,在过去两个学期(一学年)中,每个被调查者教授的语言教学活动都不少于60次。

其次,调查显示,在过去两个学期(一学年)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民间语言游戏运用的平均次数是1次。分析可知,民间语言游戏在过去两个学期(一学年)中,占了语言教学活动的1.86%。

二、民间故事教材等软硬件在幼儿园投入少,引起的重视不高。

首先,根据观察法所得,幼儿园均有向幼儿及教师提供幼儿语言教材、语言教学活动挂图、图书角等资源。在翻阅了幼儿园语言教材及语言教学活动挂图后发现,在这些综合性语言教材中,民间故事所占含量为较少,几乎只占1%。

三、教师主观教学意愿与实际操作成反比。

首先,根据对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关于民间语言知识储备都有待加强,在课余、业余时间对民间故事的关注也有待提高。深入调查研究显示,发现教师觉得开展幼儿园民间故事专题教学的难度比一般故事、文学作品等材料准备多、经验技巧运用难度大、幼儿直接反馈成果不直观等现象。

教师作为民间游戏的教育指导者、观察者。在指导游戏中,应该运用正确、鼓励、积极的语言,这样不仅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还能巩固幼儿的正确行为,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使幼儿获得自信心,同时也更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

一、教师的指导策略:

1. 鼓动性

2. 活动开始,教师精神振奋、情结饱满,富有激情的运用鼓动性的语言,容易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便于他们在大脑皮层迅速的建立适宜的兴奋性,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游戏的进行影响很大。不仅能使游戏进行,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3. 2.针对性      

4. 幼儿的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均有个别差异,因此指导幼儿游戏时,要区别不同的幼儿,有针对性的用不同方法。民间游戏内容广泛、丰富多彩,符合幼儿好说、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情况,决定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对顽皮、好动的孩子还可以适当运用严格的语言,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5. 二、运用民间游戏时,应注意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

6. 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选择活动时,应注意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内容。在活动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在班级中,也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内容的民间语言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7. 三、民间游戏的开展应注重家长的配合

8. 家长的参与是开展好民间语言活动的重点之一。家长也熟悉活动内容,所以也能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家长也能重温童年生活,找回童年的欢乐,更有激情的和幼儿一起进行,家庭内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使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也能拉近教师、幼儿、家长的关系,为幼儿愉快的进行游戏创造了一定的氛围与空间。随时的对活动内容进行指导、创编、挖掘,赋予民间游戏新鲜的生命力,成为教育上的社会基础,对民间语言的指导有一定发展和持续发展也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9. 四、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来选择

10. 民间语言的学习也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是需要创编的教学。因此,老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该尽量把内容与主题内容相融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中,选择“老鼠嫁女”的内容。在“冬爷爷的礼物”中,正逢快过年的时间,选择“剪纸歌”的活动,会让活动效果显示,幼儿既可以容易地理解内容,有可以通过故事感情的激发丰富主题活动。

手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