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

发布时间:2025-03-02 10:04 作者:游氏手游网

一、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

关于周公解梦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历来引起人们的探讨和猜测。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直到现代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的问题。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解梦师,也是古代帝王们重要的智囊。据说周公解梦的技艺高超,能够准确解读梦境中的象征意义,提供宝贵的指导和预测,帮助人们理解潜意识中隐藏的信息。

周公解梦的技艺备受推崇,他的解梦被认为是一种神秘而神奇的能力。通过周公解梦,人们可以知晓未来的预兆,了解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最终的归宿。这种解梦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前程命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皇位是不是胡黄

而在众多的传说中,“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一直备受关注。据说周公解梦时曾有一次解读一个黑黄相间的梦,被一位求解的人问到:“皇位是不是胡黄?”周公经过思考和解读后,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胡黄这个词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猜测。虽然现代语境下我们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但从周公解梦的结果来看,似乎与皇位有关。这一答案也引发了颇多的讨论和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解读和推测

对于“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的解读和推测,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胡黄”代表着混乱和不稳定,可能预示着皇位将出现变革和衰落的迹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胡黄”代表着繁荣和富裕,可能预示着皇位将能够稳定和长久地延续下去。这种解读认为,皇位在一片繁荣与富裕中继续巩固,不会轻易变动。

胡黄的真正意义

然而,“胡黄”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仍然没有确切的定论。这个问题犹如一道迷,让人们思考和猜测,也让人们迷信着周公解梦的神秘力量。

在中国古代,皇位的变革和衰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也是人们长期以来热衷探讨的内容。因此,“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探索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未来走向。

周公解梦的影响

无论“胡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周公解梦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公解梦的技艺不仅仅是一种超凡的预测工具,更是一种加深对自我和内心追求的思考方式。通过解梦,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深入探索内心的渴望和追求。

周公解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皇位的传承和转变。无论是变革还是稳定,解梦师的解读对于皇位的确定和未来的走向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结论

以“周公解梦皇位是不是胡黄”为代表的周公解梦故事,从一个微小的梦境解答引发出了无数的思考和猜测。

这个问题的解读和推测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也延伸出了更广泛的讨论和探索。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统,周公解梦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无论“胡黄”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周公解梦的影响和意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并将继续对人们的思考和探索产生影响。

二、韩剧《皇位:东方之子》:帝王争锋,权谋纷争

韩剧《皇位:东方之子》是一部讲述古代韩国帝王争夺权位的历史剧。在古装背景下,剧中展现了权谋纷争、人情世故、家族纠葛等情节,带领观众一同探索古代帝国的荣辱。

剧情梗概

《皇位:东方之子》以朝鲜王朝的兴衰为背景,讲述了被遗弃的孤儿李麟飞为追求权位而踏上漫漫征程的故事。他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逐渐崛起,最终成为东亚的庞大帝国—"大朝鲜帝国"的创立者。

剧情要点

  • 王妃之争:权力的争夺不仅仅存在于帝位之间,王子与王妃之间也是斗争的焦点。剧中的王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权谋斗争。
  • 纷争与背叛:剧情中充满了欺诈与背叛,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野心和目的。权力的背后隐藏着无穷的阴谋和算计。
  • 家族纷争:权力的争夺不仅仅限于宫廷内部,贵族家族之间的利益纠葛也是剧情的重要一环。
  • 英雄崛起:李麟飞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庶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逐渐跻身权力的巅峰,成为帝国的缔造者。

观剧价值

这部韩剧以历史为基础,以古代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展现了权谋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光辉。

相关关键词:

韩剧古装历史剧权谋纷争帝王争夺朝鲜王朝家族纠葛权力斗争

感谢各位读者阅读本文,相信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会更加了解韩剧《皇位:东方之子》的剧情和观剧价值,同时对古代帝国的权谋斗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曹丕如何登上皇位?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继其位。当时东汉已完全在曹魏的控制之下,汉献帝已等同于傀儡。曹丕又实行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即位为帝,定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并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四、刘备有几代皇位?

三国蜀汉建立刘备和刘禅一共二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孝怀皇帝刘禅(207——271年),按照刘备自己说,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后代的话,从刘邦到刘备一共21代。大汉王朝一共有29位皇帝,是从刘协手上灭亡,再加刘备建立蜀汉,一共就是31位皇帝。

五、北魏皇位世袭表?

魏武帝曹操-皇后卞夫人

  魏文帝曹丕-皇后甄姬、皇后郭女王

  魏明帝曹睿-皇后郭氏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陈留王曹奂

  北魏皇帝列表 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 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

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 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 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

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 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

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 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

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 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

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北魏拓跋氏

公元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5年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为止,北魏历经十七帝,共150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57年宇文觉废掉西魏,北魏历经二十一帝,共172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历史发生在晋十六国时期(266-420年)。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历史发生在南北朝时期(420-557年)。将北魏科学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可以使各阶段人物与相应的历史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单一的看待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和南北朝时的北魏,目的是全面横向地看待北魏国的历史,与单独纵向地看待北魏时期形成互补。拓跋部起源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公元315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曾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

北魏皇帝世系(蒙姓)

  第三千一百五十二位皇帝蒙德华,娶妻蒙美姣,册封为中宫皇后。两人恩爱无比,一起统治着北魏皇朝。北魏中宫皇后蒙美姣是标准的美人身材,高大丰满,有168的身高。生皇太子蒙延爱,中都王蒙延稷,北魏王蒙延玉,桂王蒙延文,吴王蒙延克,皇太女蒙延娇,中宫公主蒙延丽,齐公主蒙延美,燕公主蒙延婷等诸位皇子公主。因北魏采用藩王制度,所以中宫皇后蒙美姣又是中都王太后,有统领中都国兵马的权利,又有指挥禁军的权利,可谓权利日盛。

六、清朝皇位继承顺序?

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位时间是1616年2月17日-1626年9月30日。他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年号天命。

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位时间是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后金年号天聪,大清年号崇德。

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在位时间是1643年-1661年。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年号顺治。

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是顺治帝第三子。

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位时间是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

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36年登基,在位60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

7、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96年登基,在位25年。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

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时间1820年10月3日-1850年2月25日。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年号道光。

9、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在位时间1850年3月9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年号咸丰。

10、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在位时间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

1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在位时间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

12、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9年登基,在位3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七、刘邦把皇位给了谁?

答:刘邦把皇位给了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至公元前188年在位,执政时间是7年。

八、皇位和王位区别?

、定义不同: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而国王最开始是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高统治者称号,经常与君主立宪制联系起

皇位就一定是皇帝,而王位可能是地方上的王。不过一般来说这两个都指当皇帝、地位不同: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在中世纪的西方,国王这个叫法多用来称呼立宪君主国的国家元首,在位而不统治。

九、沙皇位移连招?

1.连招操作方法:用W技能在敌方附近释放一个沙兵,再用E技能接近, 在飞行过程中释放Q技能,就会直接飞到Q技能的沙兵所在位置,原理是因为 沙皇的Q技能是根据沙皇所在位置 圆心范围内进行判定,在飞行过程中变相的增加了Q技能施法距离,E技能介绍是飞行到沙兵所在的范围,所以Q技能最后的位置就是E技能飞行的位置。

2.施法技巧:在飞行过程中 不能有敌方英雄 ,会直接停下来,生成护盾,飞行途中 用Q技能 越晚飞的越远但是切记手速反应要快,不能挨到沙兵圆圈了才去释放Q,Q技能稍微有点延迟 ,所以要多练习几次掌握诀窍。

十、唐朝皇位继承顺序?

22、唐哀帝:李·

李·(892年-908年),即唐哀帝(904年-907年在位),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乾宁四年(897年),封辉王。天复三年(903年),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充诸道兵马元帅。天钓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后,蒋玄晖假传遗诏拥立李·即位。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李·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其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庙号“景宗”未被采用,故后世称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21、唐昭宗:李晔

李晔(867年2月22日―904年),即唐昭宗(888年―904年在位),初名杰,即位后改名敏,后又改名晔,在位16年。李晔于文德元年(888年)即位。当时基层组织完全为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李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并实行了平定四川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天钓元年(904)八月十一日,为朱温所弑,终年38岁,葬于和陵,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

20、唐僖宗:李儇

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即唐僖宗(873年至888年在位),初名李俨,唐懿宗李·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在位15年。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李儇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驾崩柩前即位,当时唐僖宗12虚岁,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文德元年(888年)死于长安,终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庙号僖宗。

19、唐懿宗:李·

李·(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即唐懿宗,大和七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生于幌邸,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其即位后,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洞晓音律,犹如天纵”,但游宴无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亦导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李·在位14年,终年41岁。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

18、唐宣宗:李忱

李忱(chén)(810年―859年),即唐宣宗,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在位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17、唐武宗:李炎

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即唐武宗(840年―846年在位),初名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异母弟。初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于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会昌六年(846年)4月22日,李炎驾崩于含风殿,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16、唐文宗:李昂

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即唐文宗(826年·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唐穆宗李恒次子。李昂于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年仅十八岁。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李训等被杀,李昂也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15、唐敬宗:李湛

李湛(809年7月22日-826年),即唐敬宗(824年―82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长子。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哥哥。母恭僖太后王氏。唐朝第十三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在位2年,得年18岁。李湛在位期间,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古代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葬于庄陵。

14、唐穆宗:李恒

李恒(795年·824年2月25日),即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唐朝皇帝。李恒贞元十一年七月六日(795年7月26日)生于大明宫。因太子李宁逝世,元和七年(812年)十月,李宥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820年2月14日),唐宪宗卒,宦官梁守谦等拥立李恒,丙午(2月20日)登基,是为唐穆宗。唐穆宗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二十二日,崩于寝殿,在位五年,年仅二十九岁。十一月,葬于光陵。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3、唐宪宗:李纯

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805年―820年在位),初名李淳。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早年被封为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于大明宫的中和殿驾崩,享年四十三岁,在位十五年。谥号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庙号宪宗,葬于景陵。

12、唐顺宗:李诵

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顺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李诵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11、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李适初封奉节郡王。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六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10、唐代宗:李豫

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即唐代宗,初名李·,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762年-779年在位)。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9、唐肃宗:李亨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逮捕张皇后、李系等人。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8、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7、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6、唐殇帝:李重茂

李重茂(695年-714年),即唐殇帝,又称“唐少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生母不详。圣历三年(700),封北海王,后进封温王。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死后,李重茂被韦后立为皇帝,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同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李重茂被废。景云二年(711)改封襄王。开元二年(714)转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时年二十岁。谥号殇皇帝。广德元年(763年),广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帮助下于长安称帝后,上李重茂庙号曰恭宗。

5、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神龙元年(705年)复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4、武则天(武周)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后改名·(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

3、唐高宗:李治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2、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1、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生于长安。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千牛备身,谯、陇、岐三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征高句丽,督运粮草于辽东。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于龙门。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御突厥,屡捷。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手游推荐